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,未成年人检察工作(以下简称“未检工作”)成为检察业务新亮点,近年来,岱山县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地教育、感化和挽救涉案未成年人,构建精准化帮教体系,全方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多渠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。2015年至今,共受理涉案未成年人审查逮捕案件7件7人,经审查,批准逮捕5件5人,不捕2件2人;受理审查起诉18件22人,经审查,提起公诉10件12人,不起诉8件10人。
一、构建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程
借助于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,推动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从陪伴式帮教向精准式帮教转化,赋予理性的司法、执法行为以检察温情和厚度。
一是组建专业心理咨询队伍。以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的方式,打造一支专业的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咨询队伍。指定一名员额检察官、四名公诉干警组成专业化未检工作小组,“走出去”接受最新的心理咨询培训,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,实现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业化。以“引进来”的方式,联合团县委、教育局,邀请专业心理咨询人才、骨干教师、优秀班主任等担任“客座”咨询师,共同组成10余人的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团队。
二是改建未成年人询问室。坚持柔性执法、人性化办案,启动未成年人询问室改造工作,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、心理特点,坚持温馨亲和的布置风格,以暖黄色墙面背景为主色调,搭配以彩色座椅、三角询问桌,着力打造轻松平等的询问环境,减轻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和压力。同时,重新装配房间隔音设施,内墙全部采用软性饰面,房间内无一坚硬锐角器物,实现办案工作区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确保执法办案依法文明安全有序开展。
三是完善涉案未成年人心理测评、风险评估工作体系。在批准逮捕、审查起诉阶段全面铺开社会调查和心理测评工作,将涉案未成年人的健康状况、成长经历、家庭环境、社会交往等均纳入调查范围,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、行为特征、犯罪原因、事后表现,科学评估涉案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、社会危险性,为制定帮教计划、提高帮教实效奠定基础,累计开展涉案未成年人社会调查、心理测评20余人。同时,借助信息化手段,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深心理咨询专家的联系合作,构建网上网下互联互通的“心理咨询疏导室”,最大限度方便师生开展心理咨询疏导,累计开展心理咨询5人次。
二、规范涉案未成年人案件办理
始终坚持“依法办案、严查细审”原则,切实提升办案质效,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与未成年被害人的双向保护。
一是强化未成年人案件实体审查。加强对重点环节的审查把关,严格执行未成年人案件社会调查制度,充分听取公安机关、当事人、法定代理人和辩护人意见,为准确认定事实,适用法律提供重要的依据。三年来,累计开展实体审查20余次。17年,我院以检察开放日为契机,召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座谈会,邀请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监督员、新闻媒体及教育、团委、妇联等未成年人保护部门16名代表参加,向受邀的各界代表通报了我院未检工作开展情况,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建议10条。
二是积极落实特别程序制度。严格执行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,对涉案未成年人无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及时到场的情况,主动联系团委等部门,从我县热心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成人中,选任一批合适成年人并建立信息库,确保每个未成年人案件中都有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监督,维护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落实。目前,已邀请团委工作人员担任合适成年人3人次,合适成年人到场率100%。建立健全亲情会见制度,给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和涉案未成年人单独见面交流的机会,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深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,帮助其认罪知罪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三是贯彻未成年人宽缓刑事政策。对于进入检察环节的未成年人案件,加强对涉罪人员主观恶性、人身危险性的科学评估与准确分流,对无社会危险性、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、偶犯、过失犯以及涉嫌轻微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敢于、善于运用不捕、不诉、刑事和解等法律手段,加大宽缓刑事政策适用力度。三年来,共对2人作出无社会危险性的构罪不捕决定,5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,5人作出情节轻微不起诉决定,刑事和解2件4人。
三、丰富未成年人法制宣教工作
以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为契机,积极打造“院校对接、流动课堂、立体熏陶”的未成年人法治宣教工作模式,不断增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效。
一是加强“院校对接”,增强法治校园建设力度。坚持送法进校园,成立青联会法治宣传讲师团,组织开展以“法治进校园,护航未成年人成长”等为主题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治巡讲。三年来,我院先后到高亭小学、岱山中学、东沙中学、岱山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院校举办法治讲座20余场,受教育学生近3000余人。
二是开设“流动课堂”,拓宽未成年人法治宣教广度。今年以来,我院正式启动“远离犯罪侵害、保护从我做起”为主题的暑期系列法治教育活动,以社区为首要阵地,集中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防毒防邪防骗防拐“四防”安全教育活动,为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增添安全屏障,先后在竹屿社区、闸口社区等开设青少年普法讲堂6次,受教学生及家长250余人。同时,以信息化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为创新载体,注重通过门户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平台加强交流互动,开辟“以案释法”普法讲堂,及时发布发生在我县的大量鲜活案例,提高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法律意识,发布检察官以案释法6期,累计阅读300余人。
三是推行“立体熏陶”,延伸法治文化进校园深度。以法律常识、案例点评、道德故事为内容,制作“青少年涉网四宗罪”多媒体课程并刻成光盘,累计播放10余次,观看人数800余人,取得良好普法效果,并获评“全省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教育精品课程”。此外,针对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盗窃、斗殴违法犯罪多发现象,我院主动与校方接洽联系,联合组队到慈溪市院、南浔区院考察学习未检工作先进经验,创办岱山技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,提供法制讲座、模拟法庭、庭审观摩等“菜单式”法治教育项目,与400多名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,把普法宣传和帮扶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全县每一个学校,做到普法宣传和帮扶教育全覆盖,不留死角。